「皺襞症候群」既非膝蓋退化長者專病,手術也非唯一解!

「皺襞症候群」是造成膝關節「前側」疼痛的原因之一。這本來是一個比較少被談到,而且數量被低估的疾病。但近年來因為一些醫師、媒體的大力宣導,皺襞症候群被視為膝蓋退化性疼痛的主要來源之一,相關的關節鏡手術也被視為「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最後一塊拼圖」。
皺襞症候群真的這麼關鍵?手術後真的能改善大部份的退化性關節疼痛嗎?我個人雖然覺得其中還是有些宣傳導向的包裝,但近一個月「連續兩例」核磁共振檢查後意外發現皺襞症候群的案例,確實讓我重新思考過去是否太低估了這個疾病的數量,也覺得該寫篇文章介紹這個問題。
將近一半的人有「皺襞」,內側、上側最容易造成問題
大家對「皺襞」這個名詞應該很陌生。簡單來說,皺襞是人們還在媽媽體內就存在膝關節中的膜狀組織,把膝關節腔隔成三個獨立的空間。
理想狀況下,從懷孕早期大約8~12週開始,皺襞就會逐漸被吸收,最後留下連通的單一膝關節腔。但是據估計,可能有「將近一半」的人會發生吸收不完全的狀況,殘留程度不等的膝關節皺襞。

殘留的膝關節皺襞可能分佈在:上側、內側、外側、下側四個區域。其中最常造成問題的是內側皺襞,所以網路上比較容易查到的名詞是「內側皺襞症候群」。但實際上「上側」也常發生狀況,文章開頭的兩個案例便都上側。外側和下側則少得多。
膝蓋退化、反覆關節屈伸運動,留心皺襞症候群找上門
雖說如此,沒吸收的皺襞不見得會產生症狀,大多數人活了三、四十年甚至更久,也不見得會因為膝關節內殘留的皺襞而感到不適或疼痛。但如果有些前置因素、特殊狀況,皺襞就有可能較容易受傷、發炎,或者伴隨著其他傷害一起發生問題。
這些狀況包括:膝關節挫傷、滑膜炎、骨軟骨剝離、半月板損傷、股內側肌軟弱、大量的關節反覆屈伸、突然增加的下肢運動量……等等,都有可能直接、間接地造成皺襞受傷,引發「皺襞症候群」。退化的膝關節因為綜合了諸多不利因素,當然也容易發生皺襞症候群。
在運動方面:路跑、自行車、划船、籃球、足球……這些需要大量跑動、屈伸膝蓋的項目,都容易發生皺襞症候群。所以這個問題其實也不只好發在膝蓋退化的銀髮族,實際上「年輕運動愛好者」也是好發族群。
早期症狀不明顯,微痛、微腫、微卡、小聲音值得注意
從沒有症狀的皺襞到有症狀的「皺襞症候群」,過程中原本較薄、較柔軟的皺襞在過程中會逐漸增厚、失去彈性。可以想像增厚、失去彈性的皺襞,在膝關節內就像齒輪中的異物,除了造成活動不順之外本身也容易受傷。
一旦產生皺襞症候群,常見的症狀包括疼痛、一些摩擦音或彈響、關節積水腫脹,有時候甚至會使膝關節卡住導致關節活動受限。長期來說會讓膝蓋的軟骨比較容易退化,髕骨也較容易磨損產生所謂的「髕骨軟化」。
麻煩的是這些症狀在早期通常不明顯,患者的常見表現是:膝蓋有點沉,彎曲的時候微微地緊或卡,輕微且間歇發作的疼痛,無痛的摩擦或彈響聲,少量甚至外觀幾乎看不出來的積水。這些症狀都和其他膝關節常見疾病難以區別。
總之,要診斷出「皺襞症候群」實在相當有賴於患者本身的警覺和醫師的經驗。
屬於排除性診斷,X光、超音波、核磁共振有助診察
由於症狀相近的疾病不少,醫師通常不會第一時間就懷疑皺襞症候群,也就是說這通常是一個「排除性診斷」,甚至是「意外發現」。
醫師會執行一些理學檢查,值得提出的是有「膝外翻」 (knee valgus) 狀況的患者較容易發生皺襞症候群。除此之外,醫師會觀察有無水腫、膝蓋周圍的壓痛,也會測試看看關節活動度。但這些都只能作為參考。因為包括:髕股骨疼痛症候群(PFPS)、退化性關節炎、半月板損傷、髕骨上滑囊炎……等等,都可能有很類似的症狀。
不過,如果懷疑作怪的是內側皺襞,甚至直接在內側摸到條索狀、疑似內側皺襞的結構,Medial Patellar Plica Test (MPP test) 是個準確度滿高的特殊理學檢查(Sen.89.5%, Spe. 88.7),有助於診斷。
(Medial Patellar Plica Test, MPP test)
醫師會通常會進一步安排檢查來幫助鑑別、排除上述疾病。X光無法直接診斷皺襞症候群,但有助於觀察髕骨的位置以評估髕股骨疼痛症候群(PFPS),也可以評估軟骨磨損的狀況來判斷退化性關節炎的嚴重性。
超音波能進一步幫助鑑別,例如:判斷有無滑囊炎、可以看出部分半月板損傷。超音波也可以看出一些與皺襞症候群有關的現象,包括:那麼嚴重的積水,慢性發炎所產生的絨毛增生,甚至有可能直接看到皺襞的存在,這些現象有助於增加醫師對診斷皺襞症候群的把握度。
核磁共振(MRI)是目前診斷皺襞症候群最準確的檢查了,如果患有皺襞症候群,核磁共振影像會直接看到正在發炎的皺襞。
但必須承認,很多時候醫師安排核磁共振檢查,一開始的目的並不是想確認有沒有皺襞症候群,而是想看看有沒有「半月板損傷」或其他關節內疾病,皺襞症候群反而常常是意外的發現。
文章開頭的兩個案例便是運動後的無痛水腫了幾週,治療沒有明顯進步,懷疑有半月板損傷的狀況下開立核磁共振意外檢出的案例。
天然耶尚好!調整運動習慣、訓練強化是首選
關於皺襞症候群的治療,手術絕對不是最優先的選項。訓練強化、調整膝關節周邊結構才是。
急性期,調整生活與運動習慣是有必要的。應該避免或減量會產生疼痛、引發症狀的活動。銀髮族可以避免上下樓梯、暫時避免登山健行、散步的時間或距離可以考慮縮短。
運動員應該考慮暫時改變訓練方式與部位、降低訓練強度、減少份量(組數、反覆次數或距離),減少的程度以避免誘發症狀為原則,並非一定要完全不動。
跑者可以考慮降低強度,降低跑速或避免坡道,同時減少跑量。籃球員則可以考慮在這個時期以技術性訓練(如:運球)為主。想保持心肺功能者,可以嘗試改用滑步機、上肢腳踏車、游泳。有在從事肌力訓練者暫時減少下肢的份量,目標改為維持下肢,強化上肢。
藥物治療方面,醫師通常會開立消炎性止痛藥,必要時會考慮類固醇注射。關於類固醇注射的時機並沒有統一的意見和標準,有的醫師傾向早期就進行注射,有的傾向在其他保守治療都無效後才考慮類固醇。類固醇注射的部位還分「關節內注射」或「只打在皺襞」,兩者目前似乎也沒有太大的差異。還有一些醫師會建議玻尿酸注射。
訓練矯正首重放鬆、強化、矯正異常
作為運動醫學科醫師,我們還是鼓勵先嘗試訓練來治療皺襞症候群。訓練的三個要項在於:伸展/筋膜放鬆、股四頭肌強化、矯正膝外翻。
需要伸展/筋膜放鬆的重點部位包括:股四頭肌、髖內收肌、腿後肌群與腓腸肌。有研究指出以股四頭肌為主的下肢肌力訓練,有助於在三個月內改善85%左右的皺襞症候群。前面我們提過「膝外翻」是皺襞症候群的危險因素之一,因此訓練的重點當然包括膝外翻的矯正。
如果上面這些藥物、訓練、調整習慣……等保守治療都無效,或者雖然有效但皺襞症候群會反覆發作,那麼最終就還是得考慮關節鏡手術,將近9成的患者在接受關節鏡手術後,症狀有顯著改善。
皺襞症候群並非長者專病,年輕運動愛好者更常見
這邊來做個總結。首先,將近一半的人膝蓋內有皺襞,但不見得會產生症狀。其次,皺襞症候群並不是膝關節退化的「銀髮族專屬疾病」,年輕的運動愛好者,尤其是需要大量反覆屈伸膝蓋的運動都容易造成皺襞症候群。再來,診斷主要是排除性的,醫師多半不會一開始就往皺襞症候群想,但這基本上不會耽誤病況,無須過度擔憂。
診斷後的治療通常以保守治療優先,調整運動與生活習慣是有必要的,藥物治療則以口服止痛藥為主,有時醫師會考慮類固醇或玻尿酸。訓練則著重伸展/筋膜放鬆、股四頭肌強化、矯正膝外翻。上述治療都無效則考慮關節鏡手術,通常有蠻好的效果。
最後附上表格供大家參考:
項目 | 皺襞症候群 |
好發族群 | 年輕運動愛好者、膝蓋退化銀髮族 |
常見項目 | 路跑、登山健行、自行車、籃球、划船、足球、排球……等需要膝蓋反覆屈伸的運動。 |
好發部位 | 膝蓋內側、上側 |
常見症狀 | 疼痛、水腫、摩擦音、彈響音、膝蓋活動角度受限 |
早期症狀 | 膝蓋有點沉,彎曲的時候微微地緊或卡,輕微且間歇發作的疼痛,無痛的摩擦或彈響聲,少量甚至外觀幾乎看不出來的積水。 |
主要檢查 | X光、超音波、核磁共振 |
治療選項 | 1. 調整活動習慣:降低強度、減少份量與時間、調整項目 2. 藥物治療:口服消炎止痛藥、類固醇注射、玻尿酸 3. 運動訓練:伸展/筋膜放鬆、股四頭肌強化、矯正膝蓋外翻 4. 關節鏡手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