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下背痛找不到原因?你可能忽略了薦髂關節功能障礙!
你身邊有人長期腰痛、坐骨神經痛找不出原因嗎?當你感覺到下背痛,甚至疼痛延伸到臀部、鼠蹊部或大腿時,很可能並不是單純的「腰痛」,而是來自被忽略的重要關節——薦髂關節(SI Joint)。
薦髂關節功能障礙其實並不少見,根據統計大約佔所有下背痛的20%。這麼高比例的問題,為什麼一般大眾好像幾乎沒聽過?名聲總是不如: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來得響亮呢?今天這篇文章就想跟大家介紹一下薦喀關節,還有薦髂關節功能障礙相關症狀。
什麼是薦髂關節?
薦髂關節是薦椎和骨盆(由髂骨、坐骨、恥骨組成)之的唯一的骨性連接。
薦髂關節不同於可以活動角度很大的肩膀或膝蓋,只允許極微小的滑動與旋轉。它像是兩塊骨頭靠在一起,用韌帶和關節囊穩定固定。然而,它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如:
傳遞身體的負重,並將下肢行走所產生的扭矩傳導至上半身。在行走過程中重量轉移時,薦髂關節有助於穩定骨盆、減少衝擊,因此,如果發生功能障礙,會影響正常的步態。
薦髂關節也對姿勢維持非常重要,大家可以想像,如果骨盆產生不對稱或傾斜,可能會導致髖關節產生代償性的變化,進而影響身體的負重分佈和整體姿勢。
薦髂關節的骨骼與關節構造
薦髂關節是由「薦椎關節面」和「髂骨關節面」組成的。
薦椎關節面:
覆蓋著厚的透明軟骨,這種軟骨的主要成分是第二型膠原蛋白,是所有主要軟骨類型中最弱的,但能為運動提供光滑、低摩擦的表面。
髂骨關節面:
覆蓋著相對較薄的纖維軟骨,主要成分是第一型膠原蛋白,這種膠原蛋白非常堅固,更能承受拉伸力和負重壓力。
這兩個關節面的形狀明顯不規則,形成互鎖結構,並且隨著年齡增長會變得更加不規則。這種不規則性可能是一種機制,用來抵消老年時韌帶的鬆弛,從而更重視關節的穩定性而非活動性。
薦髂關節周邊的重要韌帶
前薦髂韌帶:
由許多細小的纖維束組成,呈現寬而扁平的帶狀結構。相較於後薦髂韌帶較薄且弱,容易受到損傷,但因為有神經支配,可能是疼痛的重要來源。它對骨盆的穩定性影響很小,對活動度的影響也不大。
後薦髂韌帶:
是一個複合韌帶,分為三束:骨間薦髂韌帶、短後薦髂韌帶和長後薦髂韌帶。它填充了髂骨和薦骨粗隆之間的空間2,非常強韌,是薦髂關節的主要支撐結構之一,主要抵抗薦骨的後傾,並且常常是下背痛的來源。此外,長後薦髂韌帶是下背和臀部肌筋膜系統的重要連接。
薦棘韌帶:
呈三角形,相較於薦結節韌帶更薄2。它與薦結節韌帶共同作用,抵抗在負重時,薦骨相對於髖骨向前傾斜2。
薦結節韌帶:
近端與後薦髂韌帶相互融合,由三個大的纖維帶組成。它抵抗薦骨的前傾,並為臀大肌提供了廣泛的附著點,遠端纖維部分還與股二頭肌長頭的肌腱部分相連。
什麼是薦髂關節功能障礙?
當薦髂關節受到不當的外力、姿勢長期不良、懷孕荷重變化或運動傷害影響時,可能造成以下情況:
– 關節錯位:薦骨與髂骨的接觸面移位
– 關節活動異常:活動度過大或過小
– 關節周邊軟組織緊繃或發炎
這些狀況統稱為「薦髂關節功能障礙(SI Joint Dysfunction)」,會引起下背、臀部與下肢疼痛。因為非常類似腰椎或坐骨神經受到刺激所引起的疼痛,所以容易被誤判。
常見原因與症狀
薦髂關節功能障礙的可能成因主要包括:
– 外力衝擊:車禍、跌坐是最常見原因
– 長期不當姿勢:不當的坐姿所致單側受力、長期三七步站姿或長短腳
– 懷孕:女性懷孕期間,體內會分泌弛緩素(relaxin),造成韌帶鬆弛
薦髂關節功能障礙的常見症狀包括:
– 下背痛、臀部疼痛(通常在尾椎周邊)
– 疼痛可能放射至鼠蹊部、大腿後側、小腿,少數案例甚至到足部
– 久坐、久站、久走、翻身、爬樓梯、三七步、大跨步都可能加重疼痛
– 痛點不一定清楚,有時候像是是:大範圍、深層卡住、一邊不對稱
– 如果與懷孕生產有關,常在產後數週至數月出現症狀
根據研究估計,薦髂關節功能障礙約佔所有慢性下背痛患者的 15–25%,但常被誤診為腰椎退化、肌肉拉傷或坐骨神經壓迫。
如何診斷薦髂關節功能障礙?
薦髂關節功能障礙通常不是依據影像檢查。臨床上,醫師或物理治療師會透過幾項專門的誘發測試(provocation tests)進行判斷,其中「Cluster of Laslett 」這個組合是敏感度、準確度都很不錯的方式。它包含了:
– Distraction Test
– Thigh Thrust Test
– Compression Test
– Sacral Thrust Test
一共 4 個項目,這些測試會對薦髂關節施加不同方向的壓力,若其中至少有 2 項測試為陽性反應,就高度懷疑薦髂關節功能障礙。研究指出敏感度為:88%、準確度為:78%。
此外,也會輔以影像檢查(如 X 光、MRI、超音波)排除其他病變,如椎間盤突出、僵直性脊椎炎……等等。
哪些人容易發生薦髂關節問題?
– 女性(尤其是懷孕、生產後)
– 久站久坐族群(如辦公室族、老師、司機)
– 激烈運動者(如跑者、舞者、球類選手)
– 長期姿勢不良者(翹腳、單側用力、背包偏一邊)
– 曾有外傷、跌倒、車禍史者
骨盆結構對稱性不佳、核心肌群無力或腳長差異者,也可能導致薦髂關節長期受力不均,增加風險。
如何治療薦髂關節功能障礙?
增生注射治療、物理治療、生活習慣的調整這 3 項,是治療薦髂關節功能障礙不可或缺的。
增生注射治療:
配合超音波導引,注射:高濃度葡萄糖水(需要數月)、PRP/PLT(數週)。
物理治療:
配合徒手物理治療矯正腰椎、骨盆位置異常,放鬆周邊肌肉,並配合矯正性運動矯正姿勢、維持關節穩定。
生活習慣調整,如:
– 避免長時間單側負重
– 避免翹腳、駝背、三七步等不良姿勢
– 坐墊、鞋墊、床墊選擇適合支撐的類型
– 坐姿時雙腳平放、骨盆對齊
其他包括針灸、小針刀、整脊……等,都有相關治療成功的案例,可以多方參考。
結語:別再忽略深層的「臀痛」
當你的腰、臀、大腿或鼠蹊部有不明疼痛時,不要只懷疑腰椎退化、椎間盤壓迫,也該把薦髂關節納入考量。早期診斷、積極治療,加上運動與生活習慣的調整,薦髂關節功能障礙是可以改善、甚至痊癒的。
若你長期有下背痛卻始終查不出原因,不妨諮詢專業的運動醫學科醫師、復健科醫師或物理治療師,重新檢視骨盆與薦髂關節是否正是「真正的元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