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外震波治療:兼顧止痛、促進修復、持續訓練的好選擇
當你為了運動傷害、慢性疼痛或肌腱發炎所苦時,除了吃藥、貼布、復健、和多少都令人怕怕的打針之外,其實還有另一個運動醫學科和復健科醫師都會大力推薦的選擇:體外震波治療(Shockwave Therapy)。
這是一種非侵入性的治療方式,透過能量強大的聲波來刺激身體組織,達到減少疼痛、促進修復的效果。本文將用簡單的語言,帶你了解震波治療是什麼、怎麼作用、有哪些適應症,以及它的優缺點。
什麼是震波治療?
震波是一種低頻但高能的能量波,能夠穿透皮膚與軟組織,進入受傷的部位。和我們熟悉的超音波不同,震波的壓力強度高達超音波的1000倍以上,而且能夠穿透骨質,不易產生熱傷害,特別適合處理深層組織問題。
根據產生方式與傳遞深度,震波主要分為兩種:
聚焦式震波:
能量集中、穿透力強,適合深層、小範圍的病灶(如慢性肌腱病)。
發散式震波:
能量較低、範圍廣,適合表淺、大面積組織(如肌筋膜疼痛、淺層筋膜沾黏)。
醫師會依據疼痛部位與治療目標,選擇最合適的震波類型與劑量。
震波如何幫助身體修復與止痛?
不同能量強度的震波,會產生不同效果:
– 高能 (0.60 mJ/mm2):主要用於碎石治療。
– 中能 (0.28-0.60 mJ/mm2):主要用於抗發炎。
– 低能 (0.08-0.28 mJ/mm2):釋放血管生成因子、促血管生成、改善組織血流
整體而言,震波治療之所以對肌肉、肌腱問題有效,主要是因為它能在組織內產生「微穴蝕效應(Microcavitation)」。
簡單來說,震波會使體內的水分產生微小氣泡,這些氣泡在震動、破裂的過程中,會對組織產生刺激,並進一步引發修復反應。具體來說,震波可以:
– 刺激組織修復:
促使ATP釋放,啟動細胞傳遞途徑
促進一氧化氮釋放,產生血管新生、抗發炎等效應
透過促進生長因子、細胞激素的釋放,增加膠原蛋白生成
– 緩解疼痛
促進一氧化氮釋放,幫助改善疼痛
透過釋放P物質、神經閘門控制機制,減少疼痛感
– 改善肌腱鈣化
透過機械效應,直接產生壓力使鈣化得以分解破壞,最終吸收
哪些狀況適合使用震波?
震波治療的適用範圍很廣,以下狀況都可以考慮:
– 慢性肌腱病變(如網球肘、足底筋膜炎、髕腱炎)
– 骨頭癒合不良或延遲癒合(如應力性骨折)
– 局部肌肉疼痛與筋膜沾黏
– 肌腱撕裂傷後(無完全斷裂者)
但其中有些特定病種,有比較強而有力的依據支持使用震波治療,包括:
網球肘(Lateral Elbow Epicondylopathy):
伸腕肌腱過度使用/撕裂,是 FDA 通過的適應症之一。
腿後肌腱病變(Hamstring Tendinopathy):
有許多研究支持震波療效,治療參數較明確。
足底筋膜病變(Plantar Fasciopathy):
是 FDA 通過的適應症之一。
和其他治療相比,震波有什麼優勢?
與傳統治療相比,體外震波的最大優勢在於非侵入性、休息必要性較低,因此較不影響訓練或比賽,特別適合運動員或需持續活動的族群。
此外,相較於類固醇注射容易造成組織結構變得較脆弱、PRP 注射較容易產生延遲性疼痛,常需要額外休息,震波提供了更安全、方便、且恢復期短的選擇。
特性 | 類固醇注射 | PRP治療 | 體外震波治療 |
---|---|---|---|
止痛效果 | 快速短效(6~8週) | 發炎後長效改善 | 有機會立即+長效 |
是否需休息 | 需要,以免組織損傷 | 通常需要 | 通常不需停訓 |
運動禁藥 | 賽內禁用 | 非禁藥 | 非禁藥 |
安全性與副作用 | 有組織破壞風險 | 安全,需技術高 | 一般安全,短期疼痛或瘀青 |
體外震波注意事項
震波雖然安全,但並不見得適合所有人。
主要禁忌症包括:懷孕、治療部位疑似癌症、血液凝血異常。
此外,震波也可能有一些常見副作用,包括:
– 短期疼痛:治療當下的不適感或疼痛,治療後的疼痛。
– 短期表淺組織損傷:皮膚發紅、局部腫脹、瘀青、血管損傷、皮膚潰瘍。
– 交感神經刺激:噁心 / 嘔吐、頭暈、出汗。
– 暫時性神經損傷:局部麻痺、皮膚敏感性增加、神經痛 、灼熱感 。
肌腱傷害與運動損傷,震波治療值得考慮
體外震波治療結合了止痛與修復雙重效果,在運動醫學中已被廣泛應用,特別適合慢性肌腱病與疼痛問題。它的最大優勢之一,是不必中斷訓練或比賽,讓運動員能持續投入表現,同時加速身體修復。
如果你正在與慢性疼痛或運動傷害奮戰,不妨了解一下體外震波,和專業醫療人員討論看看,是否適合你目前的狀況。這或許會是你走出傷痛、回到運動場上的轉捩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