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類固醇擔心副作用?一次說清楚「局部注射」和「長期口服」的差別
當你因為關節發炎、肌腱疼痛或慢性運動傷害前往看診時,醫師可能會建議你「局部施打類固醇」來減輕發炎與疼痛。但不少人一聽到「類固醇」三個字就皺起眉頭,擔心會造成月亮臉、水牛肩、骨質疏鬆、水腫等副作用。
其實,這樣的擔憂多半來自對於「長期口服類固醇」副作用的印象,與運動醫學科、骨科常見的「局部短期注射」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這篇文章就來幫你釐清這兩者的差異,也介紹一下局部類固醇注射的安全使用原則。
什麼是類固醇?為什麼用在肌腱或關節發炎?
類固醇是一種強力的抗發炎藥物,與人體自然產生的皮質醇化學結構相似,在醫療上廣泛應用於抗發炎與免疫調節。當身體某處組織出現過度發炎,類固醇可以透過以下這些作用,達到迅速消腫止痛的效果:
– 抑制發炎細胞聚集與作用
– 減少發炎物質(如前列腺素、細胞激素)釋放
– 穩定血管通透性,減少組織液滲出以減少紅腫
– 降低破壞性酵素活性,保護正常組織
局部注射類固醇,是將藥物直接注入關節腔、肌腱周圍或滑囊……等過度發炎的部位。在運動醫學領域,這麼做能減少腫脹與疼痛,有助於創造恢復過程中的「緩衝期」,讓病人有機會更早進行物理治療與功能訓練階段。
局部注射 ≠ 長期口服:關鍵差異一次說清楚
我們日常聽到的「類固醇副作用」,例如:
– 臉腫、變胖、水牛肩
– 全身性骨質疏鬆、月經紊亂
– 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
這些副作用幾乎都是與「長期口服類固醇」相關,尤其是當劑量高、時間超過數週到數月時,才可能發生。
然而,在運動醫學上,我們常用的是「短期局部注射」,不僅劑量小,而且多數只注射於發炎部位的關節或肌腱附近,不應和長期口服一概而論。兩者的簡單比較如下:
比較項目 | 局部類固醇注射 | 長期口服類固醇 |
---|---|---|
作用範圍 | 僅在注射部位發揮作用 | 全身系統性影響 |
藥物吸收 | 少量進入血液循環 | 大量進入血液循環 |
副作用 | 主要是局部反應,少見全身副作用 | 容易產生代謝異常、骨質疏鬆等全身副作用 |
使用時間 | 單次注射,間隔控制 | 長期每日服用 |
安全性 | 正確使用下風險低 | 長期使用需密切監控 |
什麼情況下會建議局部類固醇注射?
在臨床上,醫師會根據病種與病況評估是否進行類固醇注射,主要用於「過度發炎」的情狀。適合局部類固醇注射的常見情況包括:
– 肌腱炎或腱鞘炎(如肩峰下滑囊炎、網球肘、媽媽手等)
– 關節炎急性期(如膝關節退化、髖關節滑囊炎等)
– 五十肩(肩關節囊沾黏)
在這些情況下,使用局部注射可快速降低發炎、緩解疼痛,讓患者有機會開始儘早活動與做復健,有助於長期的功能恢復。
局部類固醇注射的可能副作用有哪些?
雖然局部注射相對安全,但仍可能出現短暫或局部反應,例如:
– 皮膚顏色變淺變白或脂肪萎縮
– 注射後一兩天內,反而疼痛加劇的「類固醇反應期」,但通常會自行緩解
– 過度地反覆局部仍有局部骨質疏鬆的可能
– 可能影響肌腱組織的強度,尤其局部反覆多次注射
– 短暫的血糖升高(尤其是糖尿病患者需留意)
– 少數人出現臉部潮紅或失眠
合理安全的注射原則
為了在安全前提下發揮最佳效果,醫師通常會遵循以下原則:
1. 必要時才使用:先嘗試復健與保守療法,若效果不佳再考慮注射。
2. 嚴格掌握適應症:明確有發炎病灶的情況才會建議注射。
3. 注射位置需避開肌腱本體:以免損傷結構(特別是阿基里斯腱、髕腱等)
4. 控制頻率與次數:同一部位建議一年內少於 3 次,間隔 1~3 個月。
5. 使用最小有效劑量:根據部位與病情選擇合適劑型與劑量。
結語:理性看待局部類固醇注射
我們可以理解,許多人對於「類固醇」三個字心生抗拒,許多網路資訊描述的副作用,確實會令人抗拒所有類固醇治療。
但事實上,「口服長期使用」與「短期局部注射」是完全不同的治療方式,風險、副作用也大大不同。
對於許多受到運動傷害、肌腱或關節炎困擾的患者而言,局部類固醇注射在適當使用下,是一種快速、安全、有效的止痛方式。
如果你還是對於類固醇局部注射有疑慮,不妨與你的醫師討論,根據你的病況與需求,共同決定最適合的治療方式,而不是因為恐懼而錯失改善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