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學說與針灸療法在運動醫學領域的基本運用(下)
壢新醫院中醫科 王凱平醫師
在前一篇文章 [ 經絡學說與針灸療法在運動醫學領域的基本運用(上) ] 中,我們提到了假設患者主訴肩峰區域疼痛,局部壓痛,醫師檢查後發現伴隨手肘前路區域繃脹且有中度按壓酸痛、以及背部肩胛上緣與內緣區域緊繃,我們可以依照大腸經正經與經筋的巡行路徑,推測鎖定大腸經進行治療會對患者有所幫助。[參考(圖一)、(圖二)]
(圖一) (圖二)
承前例,一旦鎖定大腸經為治療目標後便應決定下針的穴位。穴位通常可以有幾個簡單而實用的選擇,第一,我們可以選擇所謂「郄穴」。中醫認為12正經與奇經的其中四條存在「郄穴」這樣的穴道,郄穴的一個主要特性是可以用來處理急症、痛症。在大腸經,這個穴道叫做「溫溜穴」。第二,我們可以選擇局部緊繃區域附近的穴道,以前述案例來說,手肘區域的大腸經常用穴道為「手三里」穴(此為個人經驗,治療大腸經軟組織痛症,較曲池穴常用)。第三、我們可以選擇局部緊繃區域的壓痛點下針,這是中醫所謂「阿是穴」。本例中,背部肩胛上緣、內緣區域沒有大腸經穴道,可以採用此做法。
以下再舉實例說明:年輕男性,大學柔道隊選手,左肩部挫傷一日,肩關節外展活動受限,外展幅度僅約60度,無法做繞臂動作。側臥亦會誘發疼痛。自述痛點主要在肩峰區域,鎖骨下緣亦有不適。骨科X光檢查無明顯骨折,診斷軟組織損傷。檢查發現除局部壓痛外,伸腕總肌腱區域(手肘前路區域)繃脹,棘上肌(肩胛上緣區域)輕度緊繃。
定位以大腸經為主,肺經為輔進行選穴治療。選用兩經郄穴:「溫溜穴」、「孔蕞穴」,配合大腸經「手三里穴」,針灸加電針留針20分鐘。拔針後檢查外展幅度增加至120度,已可繞臂,隔日複診時敘述當晚側臥無礙。(圖三)為針灸治療前後約二十分鐘內肩關節外展幅度差異。
以上以上便是中醫針灸療法運用經絡學說在治療急性運動傷害時,定位、選穴的基本思考模式之一。對中醫同道來說略顯粗淺,但盼供投入運動醫學領域之中、西醫師作為參考以增進彼此理解與認識。
(圖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