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茶飲「生脈散」加「刮痧」有效防治中暑
壢新(桃新)醫院中醫科 王凱平醫師
炎熱的夏季,連日氣溫飆高導致中暑案例暴增,整體來說幾乎每一節門診都能碰到近來連續數日感到頭暈悶痛、昏沉倦怠,甚至噁心反胃的患者。
以中醫來說,中暑屬於人體元氣因過熱而耗損的表現,患者的脈象常表現得旺盛但稍加重按即空虛無力,本質上是一種「中氣不足」的表現。臨床上中醫師常用「清暑益氣湯」、「白虎加人參湯」或「生脈散」治療。
「生脈散」對於中暑的防治相當有效,僅僅三味藥物(人參、麥門冬、五味子)的簡單組成也相當適合一般家庭作為夏季常備藥材。考慮到人參的價格較高,我們一般在門診也相當推薦以「黨參 + 黃耆」替代,再加上紅棗作為夏季茶飲,患者常反應效果良好,且在味道上老少咸宜,鮮少有排斥者。通常建議家用茶壺每壺配一份藥材,「黨參 、黃耆、麥門冬、五味子、紅棗」皆2錢,水滾後將整包藥材丟入續煮約10分鐘即可。可放涼飲用但不建議冰飲。
除此之外,刮痧也是傳統治療中暑的一種方式。一般台灣民眾多少都曾耳聞刮痧,相關資訊與操作介紹也不少,這邊要提醒大家幾件事:
首先,刮痧板應注意清潔,主要是因為刮痧難免可能造成皮膚破皮,千萬不能輕忽可能造成感染的風險,隨手拿錢幣來刮痧是相當不衛生的!刮痧板應該選擇平滑的材質與圓潤設計,使用前應注意消毒與清潔,留意邊緣的缺角以免受傷。
其次,很多人會有個迷思,以為要很用力才會出痧。但其實以經驗來說,真正有問題的用中度的力道刮個一、二十下就會出痧了,否則刮到破皮也不見得有痧點。無論刮痧或拔罐都不該過於用力,這其實都是為了避免皮膚損傷與感染的風險。
總而言之,當環境溫度過高,身體吸收過量的熱能來不及逸散,或因曝曬後進入溫度低的冷氣房造成體表血管、毛孔收縮無法發揮正常散熱功能,就容易中暑。平時應盡量避免上述狀況,並經常補充水分與電解質。如果真的中暑,也可以用上面介紹的中藥茶飲或刮痧來解除暑熱,改善症狀。
相關採訪刊載於民國103年7月16日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