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豆水消水腫有無禁忌?三族群應謹慎
「更正啟事:讀者反映赤小豆應為「可供食品使用原料」,經重新確認中醫藥司「215種可同時供食品使用之中藥材」名單,內容確實標明「赤小豆(紅豆)」,作者王凱平醫師所引用資料僅標示「紅豆」有誤,特此聲明。原文指廠商違規或違法之內容同步修正。而透過食品藥物管理署「食品藥物消費者知識服務網」查詢赤小豆,也確認屬於可供食品使用之原料,但學名部分(Vigna angularis)與作者認知不同,將進一步釐清。錯誤內容若造成讀者或廠商的困擾非本文原意,深感抱歉。」
連日來,關於「紅豆水恐傷身」的新聞瘋傳,就這個「恐」字,不曉得又要引起多少人的恐慌?
事情是這樣的,日前,中醫師公會與林靜儀立委共同召開記者會,訴求加強對「藥食兩用中藥材」的管理,並提出四點聲明要求:1.凡添加中藥材的產品都應該通過事前審查劑量、2.部分藥材應該改為慎用藥材、3.一般食品不得宣稱含有固有成方或非藥食兩用中藥、4.加強宣導正確食療觀念。這些訴求方向站在為民眾把關用藥安全的立場沒什麼問題。然而,由於許多媒體的焦點都聚集在「紅豆水」上,甚至暗示可能影響腎功能,使得後續的效益似乎偏離了記者會的本意,模糊了焦點。
赤小豆較紅豆利水效力強,兩者差異建議清楚標示
紅豆水的問題在哪?首先,是有廠商標示產品使用「赤小豆」萃取。其實「赤小豆 ≠ 紅豆」,赤小豆(Vigna umbellata)是紅豆(Vigna angularis)的近親,兩者「同屬不同種」。就外型來說,赤小豆一般比紅豆來得小一些、修長一些。就中藥的藥性來說,兩者都有利尿的效果,但赤小豆的作用較強一點,且不同於紅豆被歸屬於平性,赤小豆性平偏涼,臨床上兩者常被混用。廠商若使用赤小豆作為原料,雖符合中藥材作為食用相關規定,但以中醫師的立場,還是希望廠商能在瓶身上請楚說明兩者差異,讓民眾更了解中藥材。
在這波新聞中,部分媒體引述專家意見指出紅豆水:多飲可能對腎臟造成負擔、利尿作用可能會造成羊水減少,卻沒有說清楚「為什麼」有這些疑慮,這樣的做法個人認為「可能」造成民眾不必要的恐慌。紅豆水(或這邊應該改稱「赤小豆水」)到底有沒有上述疑慮?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先釐清:何謂對腎臟造成負擔?
對腎臟造成負擔不等於傷腎!
「對腎臟造成負擔」這句話,隨便說出來一般大眾都很容易過度聯想,其實對於這句話可以從兩個看似相近但實則不同的角度來解度:1.對腎臟造成傷害、2.增加腎臟的工作量。對於前者,在醫學上指的偏向「傷害腎臟以及腎臟排除廢物、平衡水分與電解質的功能」。不說特殊狀況和毒物,一般飲食中最該注意的是尿酸對腎臟造成的「直接」傷害,因此即便是一般人都應該對海鮮、內臟、香菇或其他高蛋白、高普林飲食有所節制。至於高鈉飲食,則可能因為影響心臟與血壓,「間接」傷害腎臟,所以也應該有所節制,尤其是已經有高血壓、心臟病者。至於高鉀呢?一般不認為對腎臟有傷害。
至於後者,增加腎臟的工作量,則不應該過度簡化地理解為「工作就會過勞、就會受傷」。會這樣想的人被害妄想可能有點嚴重!為什麼這麼說?因為重點在於,怎樣才算過勞?沒有過勞哪來的傷害?就算產生傷害了,傷的是腎臟本身還是人體其他機能?可不可逆?
腎臟的重點工作之一:調節鈉-鉀離子。在健康人體中,腎臟排除鉀離子的功能很強,一般狀況下並不容易發生高血鉀的問題。在醫學上的其中一種說法可以做為參考:在腎功能(腎絲球過濾率, GFR)小於20左右,相當於重度腎病的程度,才會真的影響腎臟排除鉀離子的功能。而以2015-2020版美國每日建議攝取量 (DRI, daily reference intake) 來說,鉀離子在14歲以上不分男女是4700毫克。有意思的是,這份資料中對鉀離子的建議是以「適足量 (AI, adequate intake)」來呈現,甚至不像其他多數營養成份是以「建議每日容許量 (RDA, recommended daily allowance )」或甚至鈉離子是以「可容許上限量 (UL, tolerable upper intake level)」來呈現。
未標示鉀離子量,慢性腎病、心臟病或高血壓的患者應注意
大家可能會有疑問這篇文章為什麼特別強調鉀離子?這是因為網路上一些資訊解釋紅豆或是赤小豆利水的功能「可能」來自他們營養成分中「高鉀」的特色。個人並不贊同鉀離子會影響尿量的說法,不過紅豆、赤小豆,甚至黑豆、香蕉、奇異果、櫻桃、南瓜、山藥、金針菇、菠菜、空心菜、肉湯…….等食物,高鉀的特性是存在的。
人體血中鉀離子濃度高於5 mmol/L時稱為高血鉀,當人體發生血鉀過高時,會對血壓、心跳、呼吸、神經肌肉系統產生影響,嚴重時會有生命危險。然而,從前一段的兩個說明來看我們可以理解到,人體對鉀的耐受範圍,或說腎臟對於鉀的調節能力其實是滿寬的,健康人一般飲食下不容易產生相關問題。
基於這個理由,以及前面告訴大家的:高鉀一般不認為對腎臟有直接傷害,對於「紅豆水(赤小豆水)可能對腎臟造成負擔」這句話,除非有很強的證據說服我,否則個人認為適用對象應該侷限於:慢性腎病、心臟病或高血壓的患者。在服用藥物控制血壓的患者中,由於部分降壓藥會減少腎臟排除鉀離子的功能,必要時請向醫師或藥師諮詢。
利尿造成羊水過少?應屬多慮
至於另一個被提到的問題:紅豆水的利尿作用可能會造成羊水減少。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得先認識到羊水的來源主要是媽媽攝取的水分,透過循環還系統與胎盤讓胎兒攝入後再排出來的尿液。也就是說,在正常攝取水分、母體與胎盤沒有異常,胎兒的泌尿系統正常的狀況下,即便因為飲食、流汗或其他因素暫時有較多的水分流失,羊水應該都是能正常補充的。經過詢問婦產科專科醫師的意見,實在難以想像一般日常攝取量下,坊間各種有利尿效果的飲食(包括薏仁、黑豆、茶飲……等)能夠造成病態地羊水減少。羊水過少的原因很多,但一旦發生,應該積極配合醫師優先排除一些母體、胎兒的健康因素,而非歸因於日常飲食。
藥食同源利弊難解,加強食療觀念與落實標示可積極進行
寫到這邊我們來做個總結。以媒體提到的兩點來說,可能對腎臟造成負擔的部分是有侷限性的。主要是紅豆或赤小豆成分中鉀含量偏高的特性,慢性腎病、心臟病、高血壓服藥中的患者需要特別注意。至於因為利尿造成孕婦羊水過少的問題,在媽媽正常補充水分,且母體與胎兒皆健康的前提下,應該是多慮了。
基於上述結論,我讚同林靜儀立委與中醫師公會的部分訴求,尤其是在加強正確食療觀念與劑量審核或標示部分。在這個案例中,個人建議相關訴求利水效果的飲品,無論是不是赤小豆水,應該至少要求廠商標示鉀離子含量,或者應該由中醫藥與食品專家共同據此訂定相關標準。至於赤小豆的使用量是否就一定以「臺灣中藥典—第二版」的30克為依據?應該尋求證據理性討論。畢竟,臺灣中藥典中,薏仁的建議用量一天也是9~30克,可是我們街上買一碗薏仁湯都不見得少於有這個量。想釐清這些中藥藥食同源帶來的問題,從來都不是簡單的事,無論站在推廣或防弊的角度,都有待中醫藥界努力提出更多的證據。
~原文發表於我的食力FoodNext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