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慢性疼痛,鞋墊不見得是唯一選項
說不清,講不明,你為什麼要買單?
雖然這個問題真的沒有標準答案,但核心還是在於銷售人員到底能不能說清楚「為什麼」你需要鞋墊?
要知道,可能需要鞋墊的狀況不是只有一、兩種。足、踝、膝、髖、骨盆的各種問題,各有其需要評估的細節。同時,這些問題,即使是大家比較熟悉的:扁平足、長短腳,治療的方式常常也不是只有鞋墊,還有其他可以輔助、調整、訓練的方法。我的意思是,如果今天有個銷售人員,沒有給多少診療方向上的建議,沒做任何其他嘗試,一開口就是:「只有做鞋墊!」那甭管他是什麼背景,即使是號稱再專業的人員,我自己是不信的!
舉兩個比較熟悉的場景給大家看看。
除了足底壓力,腰髖、膝踝等筋骨關節結構功能也應評估
第一個場景是在一些非醫療通路,銷售人員經過一番努力,讓你做了一個基本的足底壓力檢測,然後說你鑑測結果異常,可能是因為扁平足,需要訂做的鞋墊來調整。請問,這個足底壓力的異常,源頭真的是扁平足嗎?
其實,很多人的足弓看起來是比較低,但實際上不見得對功能的影響有那麼大,是不是應該做一下其他的評估呢?前面說的「足、踝、膝、髖、骨盆」,有沒有需要矯正的問題呢?是不是可以先介紹個比較能夠信任的醫療人員,協助進行一些診察?
第二個場景在醫療通路,患者的腳踝痛,醫師或物理治療師經過一番檢查、評估,排除了其他可能的問題後,認為是踝關節功能異常造成的,強烈建議訂做鞋墊。若前一個場景的問題在於診斷評估是不是足夠?那麼這個場景中的問題就是:有沒有其他治療方案?
下決定前,有沒有其他方案?是否有短期療效可佐證支持判斷?
關於治療方案的考量其實又可以分成兩種狀況。第一個是有些運動項目,例如:跆拳道、柔道,在進行時是沒辦法用鞋墊的。對於這些項目的愛好者來說,要他用鞋墊顯然不切實際。但我們確實碰過患者抱怨之前要他做鞋墊的人,從頭到尾沒有考量、詢問過這方面的問題。對於這個族群,醫療人員應該嘗試包括:教育患者貼紮防護、指導患者運動訓練……等其他方案。
第二個問題是,不管怎麼說,買鞋墊怎麼樣都是幾千元的事,對於多數家庭來說不可能不稍微考慮一下。然而以我們的經驗來說,大部份人考量的真的不是金錢,而是「怎麼知道用了真的就會有幫助?」對於這樣的疑問,最簡單的回應當然可以是直接了當的:「穿了就知道!」但是否可以有個緩衝?
例如:1. 踝關節的疼痛來自踝的內翻異常,我們用肌貼暫時矯正,有效再建議長期使用鞋墊;2. 長短腳造成的腰部不適源自骨盆的偏轉,我們先做傷科的調整,一再復發,才建議長期使用鞋墊;3. 足弓的疼痛來自舟骨的錯位,我們先嘗試復位,確定有改善但會復發,就建議使用鞋墊……等等。總之,先用療效說服患者診斷是正確的,但長期來說你還是需要鞋墊,或許是比較能夠讓人接受的做法。
沒症狀,信任專業完整評估與說明;有症狀,相信眼前療效
寫到這邊先用我自己在平時門診的習慣做法做個小結。我自己在跟患者解釋時他為什麼需要鞋墊時,通常先分:有沒有症狀?對於還沒有症狀,純屬被我不小心觀察到潛在問題的,我認為除了應該盡可能說明清楚背後長期可能造成傷害的醫學原理之外,必要時應該給予整體性的評估佐證包括:足踝功能、步態評估、體態評估……等。這些,往往牽涉到其他領域的專業,例如:物理治療師、運動傷害防護員,而不只是部分廠商提供的制式化檢測流程。對於已經有症狀的患者,我傾向先使用其他短、中期的治療方案,證明診斷、傷害機轉清楚明確,再讓患者選擇是否要配合長期使用鞋墊輔助預防傷病惡化或復發。
就在我寫這篇文章的這幾天內,有位練田徑的大學生看完門診後又在電梯裡碰到我,正好就問了:「醫師,請問我適不適合穿鞋墊?我的腳踝常常會不舒服,腰痛和這個有沒有關係?」雖然是看過幾次的患者了,但我並沒有簡單的告訴他「好」或是「不好」,而是回答他:「以之前的評估來看,你的腰痛是長期緊繃加上急性拉傷引發的,和穿不穿鞋墊無關。至於鞋墊對於腳踝的不舒服當然可能有幫助,不過我們下次門診再幫你重新評估,必要的時候先做些檢查、調整再決定。」
鞋墊,即使是長期關鍵但通常非短期唯一選項
這篇文章確實沒有給出具體的「鞋墊採購標準指南」,但希望提出的是我個人作為醫療人員自己能夠接受的原則:以有無症狀做分類,沒症狀者以完整的醫療評估與原理說明說服患者;有症狀者,視患者的需求除了前述的評估與說明之外,必要時先以其他醫療手段證明診斷與處置方向的正確性,再讓患者選擇。
鞋墊,在大部份的急、慢性肌肉關節疼痛中,即使對長期來說是關鍵的一環,短、中期來看並不見得是唯一的選項。是不是真的「只有做鞋墊!」希望看完這篇文章的讀者能形成自己心中的一把尺。
原文刊載於~良醫健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