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夠了解每天穿的鞋嗎?影響鞋子舒適性的5大關鍵!
我們每天都要穿鞋,一天穿鞋的時間可能超過醒著時間的一半。對於這個陪伴人生一半以上時間的朋友,你認識多少?講得出它幾個重要結構的名字嗎?知道這些結構怎麼對你的腳產生影響嗎?
怎樣挑選一雙好鞋?我們就從認識鞋子的結構,以便和店員進行溝通開始!
鞋底分三層,首重耐磨防滑、避震、吸濕透氣
我們先由鞋底一層層往上介紹鞋子的各個構造和功能。
一雙鞋的鞋底由下到上可以分成三個部分:大底、中底、鞋墊。其中,大底指的是鞋子底部與地面直接接觸的部分。因為要與地面接觸、摩擦,所以首重「防滑性」與「耐磨程度」。
中底則是介於大底與鞋墊之間,一般來說是扮演「緩衝、避震」的角色。有些說法認為這是鞋子最重要的部分,很多知名品牌,各自的「黑科技」都用在這層!當然啦,這些技術有沒有廠商宣傳得這麼神是一回事,重點在於:由此可見中底真的是鞋子中關鍵的一環,也常常是廠商宣傳時的重中之重!
至於鞋墊,就是直接接觸腳底的一層,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要增加鞋子的「適腳性」。為了達到這個目標,除了結構的設計要合腳、能符合鞋款的功能性之外,材質兼具吸濕與透氣效果也是很重要的考量!
鞋面保護腳趾、足跟,重視柔韌、防護與穩定性
鞋底之上就是鞋面的部分。鞋面主要提供的足部的包覆性。大致來說,鞋面由前到後可以粗分成前片、側片、後片。
前片就是鞋子的前半段,主要用途當然是保護腳趾。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有時會在鞋頭的位置加入一些較硬的材質作為「硬襯」。但同時,由於鞋子的前半段在行走時也是個需要反覆彎曲的部位,所以前片本身的材質也要考慮柔韌性。
後片包覆的是足跟區域,一樣有提供防護的作用,同樣可能會有硬襯保護。除此之外,因為後跟的部位有人體的跟骨、踝關節,都是比較容易有翻轉偏移的部位,因此也需要後片提供一定程度的穩定性保護。
至於後片與前片之間的則是「側片」,又稱作鞋子的「內/外腰」,除了連接前、後片,也提供兩側的保護。
楦頭,影響鞋內空間及鞋外觀、風格與合腳性之靈魂!
除了上面這些基本的結構名稱之外,還有一些我們常聽到,或者沒注意過但是很重要的功能性部位或概念,他們各自有什麼重要性呢?
首先就是楦頭。一般我們認知的楦頭講的好像就是鞋子前段最寬的部位,但其實「楦頭」指的是製作一雙鞋的模型。每雙鞋需要先由師傅量測「足寬、足長、足背高度」等數據,再依據結果製作出楦頭後,再進行製鞋。
在現代,量產的鞋款仍然是依據公版尺寸的楦頭進行製造。這些楦頭雖然符合「大多數人」的腳型,但仍然不太可達到訂製鞋的水準。其中「足長」我們一般大眾都是用「幾號幾號鞋」來判斷。至於另一個影響合腳性的關鍵「足寬」,就跟楦頭有很直接的關聯,是需要特別留意的,以免足部兩側被擠壓。
但別忘了,其實鞋子的「長、寬、高」都跟楦頭有關,除了影響舒適度之外,鞋款,尤其是鞋頭的風格,也跟楦頭有很大的關聯。總之,楦頭影響的是鞋子的整體形狀、風格與合腳性、舒適性,有人把楦頭稱作鞋子的靈魂,一點都不為過!
曲折點、領口,不可忽略的功能性結構!
除了楦頭,另一個重要但是容易被忽略的東西叫做「曲折點」。
我們的腳在行進間,一定會有腳趾屈伸的動作,因此,曲折點簡單來說就是行進間,鞋子最需要反覆彎曲的部位。這個點是依照前足與中、後足的比例來決定的,需要配合上述腳趾彎曲的部位。曲折點抓不好,或者是在曲折點的位置使用了太硬、不舒適的材料,會讓人感覺行走時更費力,也很容易在長途行走的過程中,腳趾彎曲、往後推蹬的瞬間產生趾節疼痛。
「領口」也是一個我們比較沒聽過,但是影響舒適度的細節。雖然不見得聽過領口這個詞,但是大家一定有過穿鞋時腳跟或兩側磨腳的狀況,可能會磨腳的這一圈,就是領口。領口本身的目的,是在增加踝部的包覆性,避免我們提腳時,鞋子後跟部的滑落。但隨著包覆需求的不同,較強包覆性的設計也可能反而造成較容易磨腳的狀況。因此,鎖口的設計是否能兼顧功能與舒適,是否有配合高舒適度的材質,也是一雙鞋穿起來舒不舒服的關鍵之一!
以上從鞋底、鞋面、楦頭到曲折點和領口,就是這篇文章想要介紹給大家的「影響鞋子舒適性的5大關鍵!」未來,聯新運動醫學中心會有一系列文章關注「鞋子與運動醫學、足部健康」的主題,希望對大家有幫助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