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間手麻手痛的常見原因:旋前圓肌症候群的診斷與治療
「每到夜晚,我的手總是麻得睡不著覺……」 這是許多患者描述的困擾,卻常被忽視為日常疲勞所致。旋前圓肌症候群(Pronator Teres Syndrome, PTS)可能是這種夜間手麻的罪魁禍首。它並非簡單的疲勞,而是正中神經在前臂受到壓迫的結果。如果您正在經歷類似的問題,這篇文章將幫助您了解潛在原因並提供解決之道。
什麼是旋前圓肌症候群?流行病學與病因
旋前圓肌症候群(Pronator Teres Syndrome, PTS)是一種相對少見但不容忽視的正中神經壓迫疾病。相比更為常見的腕隧道症候群(Carpal Tunnel Syndrome, CTS),旋前圓肌症候群的診斷率明顯偏低,主要因為其症狀容易與其他神經壓迫疾病重疊。
旋前圓肌症候群的主要病因是正中神經(Median Nerve, MN)在穿越旋前圓肌(Pronator Teres, PT)的兩個頭部時受到壓迫。約 66% 的患者 的旋前圓肌兩頭大小不對稱,這種解剖變異使神經更容易受到擠壓【1】。其他解剖結構變異,如:
1.纖維帶增厚:肱二頭肌腱膜或旋前圓肌纖維隔膜的肥厚,這些結構原本起著保護或固定肌肉的作用,但在反覆性的前臂旋轉或屈曲動作中,可能因過度使用而產生纖維化,導致神經通路狹窄。
2.額外的肌肉分支:多達20%的人具有異常肌肉分支【2】,這些額外的分支可能直接跨越正中神經,導致神經在這個路徑上受到壓迫。
這些解剖因素在特定工作、生活習慣者尤為顯著,例如:
重複性抓握工具(如:使用螺絲起子);
運動項目(如:網球、羽球);
家務活動(如:持鍋、擰衣物)。
這些活動都容易造成纖維帶與肌肉的肥厚、緊繃,進一步壓迫神經,增加旋前圓肌症候群的發生率。
臨床表現與鑑別診斷
旋前圓肌症候群的低診斷率,主要原因是他的症狀,常與其他神經壓迫疾病高度重疊。如:腕隧道症候群(Carpal Tunnel Syndrome, CTS)或前骨間神經綜合症(Anterior Interosseous Nerve Syndrome, AIN)。因此,醫療人員的經驗對於及早正確診斷非常重要。「夜間手麻或夜間手痛」是常見信號之一,提醒我們及早關注並進行專業診斷。
旋前圓肌症候群的臨床表現主要集中在前臂掌側,特別是在進行「前臂旋前」或「肘關節屈曲」時出現的疼痛或麻木感。常見症狀包括:
1. 正中神經支配的手部肌肉輕度無力:例如拇指對掌動作減弱。
2. 掌側感覺喪失:包括大拇指、食指和中指。
典型的理學檢查特徵包括:
1. Tinel Sign 陽性:旋前圓肌近端部位的叩擊會引起症狀。
2. Pronator Teres Syndrome Test 陽性:有研究指出敏感性44%,特異性100%。【3】
就診過程中,如果能跟醫師提醒:生活或工作中需要反覆抓握、使用前臂肌肉,會對判斷大有幫助。
鑑別診斷中,腕隧道症候群(CTS)和前骨間神經綜合症(AIN)通常是最需要被區分出來的常見問題,最主要的區分如下:
1. 腕隧道症候群(CTS):掌側感覺喪失,但通常不影響大魚際。
2. 前骨間神經綜合症(AIN):通常無感覺喪失,但影響特定手指的屈曲功能。
旋前圓肌症候群診斷工具的選擇參考
旋前圓肌症候群的診斷需要結合臨床症狀和影像學工具。
神經傳導檢測(NCS)和肌電圖(EMG)在排除其他神經壓迫病變方面具有重要價值,但對於早期或輕微的旋前圓肌症候群,敏感性有限。
相對而言,超音波在輔助診斷旋前圓肌症候群上,更具優勢:
1.能夠配合動態檢查,有研究顯示,動態超音波在檢測神經壓迫的準確率高,且成本較低【4】
2.能配合超音波導引進行診斷性注射,以輔助判斷壓迫來源
有研究顯示,正中神經在旋前圓肌頭部之間的橫截面積增加與症狀的嚴重程度高度相關【4】。
MRI 主要能助判斷特殊結構變異,如前述「肌肉額外分支、纖維帶增厚」所造成壓迫。如果懷疑這類問題,可以考慮安排。
從保守到手術:旋前圓肌症候群的完整治療指南
大多數旋前圓肌症候群患者在保守治療下可獲得顯著改善。保守治療包括:
1. 日常與工作習慣調整:減少前臂過度旋前或握持動作。
2. 物理治療與職能治療:透過強化相關肌肉增加耐受力,放鬆相關肌肉以緩解壓迫
3. 藥物治療:非類固醇口服消炎藥(NSAIDs)、肌肉鬆弛劑、B群
4. 超音波導引神經解套注射:為神經創造空間,減少壓迫,較短期急性者,配合皮質類固醇注射以改善神經發炎腫脹;較長期慢性者,5%葡萄糖水/B12/PRP/PLT進行神經修復,尤其有感覺異常、肌肉萎縮者,神經損傷通常較重,若暫時不考慮手術,特別建議配合PRP/PLT進行治療。
對於症狀持續超過 6 周或合併嚴重神經損傷的患者,建議考慮手術治療。手術方式建議與骨科醫師討論。
整體而言,旋前圓肌症候群的預後通常良好,患者多可於 6 至 8 周內恢復輕工作,10 至 12 周內恢復正常工作。然而,未及時診斷或治療可能導致持續性神經損傷,影響手部功能。因此,明顯的夜間手麻手痛,建議及早就醫確認診斷。
參考資料:
1. Lacey SH, Soldatis JJ. Bilateral pronator syndrome associated with anomalous heads of the pronator teres muscle: a case report. J Hand Surg Am. 1993;18(2):349-51.
2. Hsiao CW, Shih JT, Hung ST. Concurrent carpal tunnel syndrome and pronator syndrome: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21 cases. Orthop Traumatol Surg Res. 2017;103(1):101-103.
3. Türker H, Bilsel K, Saygı A, Ertürer E, Özkan M, Kara H. Comparison of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electromyography, electrodiagnostic tests, and clinical signs in the diagnosis of the pronator syndrome. Acta Orthop Traumatol Turc. 2012;46(6):405-410. doi: 10.3944/AOTT.2012.2659
4. Kowalska B, Sudoł-Szopińska I. Ultrasound assessment on selected peripheral nerve pathologies. Part I: Entrapment neuropathies of the upper limb – excluding carpal tunnel syndrome. J Ultrason. 2012;12(50):307-18.
本文作者:王凱平醫師 、王凱平醫師|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中心主治醫師
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在進行任何飲食或健康改變前,請先咨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