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辨小腿酸痛與脛骨疲勞性骨折?不依賴影像檢查的臨床診斷建議
你常在運動後感覺到脛骨內側疼痛嗎?對於許多需要長時間跑動的運動選手來說,小腿疼痛是一個常見但容易被忽視的問題。很多人不曉得,這可能是「脛骨疲勞性骨折(Medial Tibial Stress Fracture, MTSF)」的早期徵兆。
這篇文章將依據2021年,以色列國防軍(IDF)發表於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edicine in Sport 的研究,針對「脛骨疲勞性骨折」的成因、診斷與治療方式進行介紹。
內側脛骨壓力症候群(MTSS)與脛骨疲勞性骨折(MTSF)的區別
脛骨內側疼痛的成因,通可分為兩類:
內側脛骨壓力症候群(MTSS):俗稱「脛骨疼痛」或「夾脛症」,是由於過度使用、肌肉肌腱長期拉扯拉,所導致的骨膜發炎。主要表現在脛骨後內側邊緣的廣泛疼痛(>5公分)。
脛骨疲勞性骨折(MTSF):屬於真正的骨折型態。疼痛區域較小,通常小於5公分。相較於內側脛骨壓力症候群(MTSS),脛骨疲勞性骨折(MTSF)可能演變為更嚴重的骨折型態,需特別關注。
以色列國防軍(IDF)的研究發現,壓痛範圍與骨折的可能性有明顯關聯:當壓痛範圍≤10公分時,MTSF的發生率顯著增加,簡單來說:
✅ 壓痛範圍 ≤10 公分 → 可能為疲勞性骨折
❌ 壓痛範圍 >10 公分 → 可能為內側脛骨壓力症候群
如何診斷脛骨疲勞性骨折?
以色列國防軍(IDF)研究建議,在初步評估疑似脛骨疲勞性骨折時,應優先考慮臨床診斷,而非立即進行影像學檢查。依據此研究,以下條件可作為脛骨疲勞性骨折的臨床診斷標準:
– 脛骨疼痛(局部範圍小於10公分)
– 脛骨內側壓痛,範圍小於脛骨長度的三分之一
– 陽性的單腳跳躍測試(Hop Test)
以下分項說明:
脛骨疼痛(局部範圍小於10公分)
先前文獻曾認為「壓痛範圍 <5 公分」是疲勞性骨折的標準,但本研究發現,當壓痛範圍 ≤10 公分時,脛骨疲勞性骨折的發生率顯著增加。
研究使用骨掃描(bone scan)作為確認疲勞性骨折的主要影像學診斷工具,結果顯示:
– 當壓痛範圍 >10 公分時,無任何患者被骨骼掃描診斷為疲勞性骨折。
– 所有 31 名受試者的應力骨折,皆位於壓痛範圍 ≤10 公分的部位。
這些結果顯示,「10公分」這個範圍具有統計學意義,與骨骼掃描結果高度吻合,支持將其納入臨床診斷流程。
脛骨內側壓痛,範圍小於脛骨長度的三分之一
研究顯示,當壓痛範圍小於脛骨長度的三分之一,且合併陽性單腳跳躍測試(Hop Test),則脛骨疲勞性骨折的發生率顯著增加。
所有31例符合這些臨床條件的受試者中,骨骼掃描皆確認了脛骨疲勞性骨折。顯示這項標準與骨骼掃描結果高度吻合,支持將其納入臨床診斷流程。
單腳跳躍測試(Hop Test)
測試方法:受試者以單腳跳躍,若在患側感到疼痛,而健側沒有疼痛,則測試為陽性。
– 敏感度(Sensitivity):100%(表示陰性結果幾乎可以排除骨折可能性)
– 特異性(Specificity):45%(表示陽性結果不能完全確認骨折)
– 陽性預測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PPV):74%
– 陰性預測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NPV):100%
根據以上資訊,研究者認為,單腳跳躍測試是一個極為敏感的測試,但特異性較低,因此適合作為排除診斷的工具,如果測試為陰性,幾乎可以排除骨折的可能。但如果測試為陽性,仍需結合臨床評估與其他診斷工具來確認是否為疲勞性骨折
支點測試(Fulcrum Test)
– 敏感度(Sensitivity):52%
– 特異性(Specificity):70%
– 陽性預測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PPV):73%
– 陰性預測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NPV):48%
這是另一個常用於股骨或其他部位的疲勞性骨折的檢測。然而,以色列國防軍(IDF)研究發現,支點測試(Fulcrum Test)對於診斷MTSF的效果有限,並未顯示出與疲勞性骨折發生率的顯著關聯性(p = 0.13)。因此建議臨床醫師應優先考慮單腳跳躍測試和壓痛範圍作為診斷依據。
影像學檢查是否必要?
脛骨疲勞性骨折相關的常用影像檢查包括:
– X光:早期無法顯示異常,僅適用於嚴重骨折。
– 骨骼掃描(Bone Scan):可偵測微小骨折。
– 核磁共振(MRI):能檢測骨髓水腫,但成本較高。
然而,此研究建議,在初步評估疑似脛骨疲勞性骨折時,應優先考慮臨床診斷與短期休息,而非立即進行影像學檢查。
若患者符合臨床診斷標準,可先進行10-14天的訓練限制與監測,僅在休息後症狀未改善或有特殊需求(預期有強烈衝擊的活動,如:軍事跳傘訓練前)時才進行影像學檢查。
研究顯示,這種初步治療策略對超過三分之二的患者有效,避免了不必要的影像學檢查所造成的輻射暴露與等待時間。
脛骨疲勞性骨折的分級
脛骨疲勞性骨折的嚴重程度可以透過骨骼掃描(bone scan)或 核磁共振(MRI),依據損傷程度分為1級、2級、3級與4級。
然而,本篇研究指出,因為基於 MRI 的分級對皮質骨的訊號敏感度較低,並不能有效預測脛骨疲勞性骨折的預後,價值有限,因此建議如果需要明確將脛骨疲勞性骨折分級,應該基於骨骼掃描(bone scan)。
分級 |
骨掃描表現 | X光表現 | 臨床症狀 |
1級病灶 (Grade 1) |
輕微的病灶反應
代表輕微的骨骼皮質受到過度刺激適應反應 |
4%
顯示骨折 |
輕微壓痛,通常在活動後出現,無腫脹,不影響活動,休息後症狀可以緩解 |
2級病灶 (Grade 2) |
較明顯的病灶反應 可能涉及輕微的骨小樑受損 |
21% 顯示骨折 |
壓痛與疼痛程度較明顯,活動時疼痛加劇,休息後可能稍微緩解 |
3級病灶 (Grade 3) |
嚴重的病灶反應 代表骨皮質骨折或部分骨小樑斷裂 |
76% 顯示骨折 |
疼痛程度明顯,即使休息時也可能感到疼痛,影響日常活動 |
4級病灶
(Grade 4) |
完全的皮質骨骨折 | 100%
顯示骨折 |
會有非常嚴重的疼痛,並且可能會有明顯的腫脹和功能受限,可能需要石膏固定。 |
脛骨疲勞性骨折的治療
休息是治療的關鍵!研究顯示,大部分疲勞性骨折患者經適當休息可痊癒。
依據此研究的建議,一但符合脛骨疲勞性骨折的臨床診斷標準:
– 脛骨疼痛(局部範圍小於10公分)
– 脛骨內側壓痛,範圍小於脛骨長度的三分之一
– 陽性的單腳跳躍測試(Hop Test)
應該立即進行 10-14天的休息。如果經過休息後:
– 無局部壓痛,或
– 無範圍性疼痛,或
– 有疼痛但單腳跳躍測試為陰性
符合以上標準之一,可以嘗試逐步恢復訓練。然而,一但休息後仍有疼痛,建議安排骨掃描檢測以確定分級,研究建議:
– 一級病灶:休息 1 週
– 二級病灶:休息 2 週
– 三級病灶:休息 4 週
– 四級病灶:休息 6 週
至於詳細的復健訓練內容,在這篇文獻內並無具體建議。
結論
脛骨疲勞性骨折是運動員與軍事訓練者需嚴肅對待的傷害。透過適當的診斷工具(如單腳跳躍測試)、休息管理與循序漸進的康復計畫,大多數患者都能成功恢復。
關鍵提醒:
✅ 疼痛範圍 ≤10公分時,應警惕疲勞性骨折
✅ 單腳跳躍測試是最可靠的診斷工具
✅ 休息是最重要的治療方法,影像學檢查並非第一選擇
✅ 預防勝於治療,避免過度訓練與適當補充營養
如果你是需要長時間跑動、跳躍的運動員,如:跑者、三鐵玩家、足球、籃球、排球選手……等,記住這些關鍵資訊,讓你的運動生涯遠離脛骨疲勞性骨折的困擾!
參考文獻:
Milgrom C, Zloczower E, Fleischmann C, Spitzer E, Landau R, Bader T, Finestone AS. Medial tibial stress fractur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guidelines. J Sci Med Sport. 2021 Jun;24(6):526-530. doi: 10.1016/j.jsams.2020.11.015. Epub 2020 Dec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