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傷後更要動!關鍵三階段重回賽場與職場
「受傷後要不要運動?」這是許多運動員與患者最關心的問題。傳統觀念認為,受傷後應該完全休息,避免再次傷害。但事實上,適當運動有助於受傷組織癒合,並且能防止肌肉萎縮、關節僵硬與體能下降。
然而,運動該如何安排?是否需要限制強度?什麼時候可以恢復訓練?受傷後的康復應該分階段進行,根據不同階段選擇適當的運動方式,確保安全恢復,不增加二次受傷風險。
這篇文章將帶你了解受傷後該如何正確運動,以及不同康復期的最佳策略。
受傷後能不能運動?關鍵原則:可以動,但不能痛!
許多人誤以為「受傷後就應該完全靜養」,但事實上,這樣做反而可能造成肌肉萎縮、關節沾黏、代謝變差,甚至讓組織癒合變得更緩慢。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
✅ 可以運動,但不能讓受傷部位感到疼痛。
✅ 依照康復階段,選擇適當的運動強度與方式。
✅ 循序漸進增加負荷,避免過度使用導致二次受傷。
不同階段的運動安排方式有所不同,以下將分為三個階段進行詳細說明。
第一階段:急性傷害期(受傷後初期)
❗ 錯誤觀念:「受傷後完全不能動」
在傳統觀念中,受傷後應該完全休息、臥床靜養,但現代運動醫學提倡「主動式休息(Active Rest)」,也就是除了受傷部位外,應盡可能活動其他部位,幫助維持血液循環,促進組織修復。
此階段的身體狀況與注意事項:
– 受傷初期,常見症狀包括紅腫、發熱、劇痛、活動受限。
– 可能有開放性傷口或術後傷口,需要特別留意傷口照護。
– 完全靜止反而會降低康復速度,應適度進行無痛活動。
✅ 推薦運動(不會引起疼痛為前提)
受傷部位:可進行關節活動訓練(ROM)與等長收縮運動,如腳踝扭傷可進行靜態踝關節運動。
未受傷部位:可以進行低衝擊的有氧運動(如手腳自行車、核心訓練),維持血液循環與肌肉力量。
原本從事的運動:避免高衝擊運動(如高強度有氧運動、對抗性運動)。
第二階段:復健期(紅腫消退後)
❗ 錯誤觀念:「還沒完全好,不該運動」
當傷口表面癒合、疼痛減輕,很多人仍會害怕活動受傷部位,但這正是錯誤的做法!適當的活動可以刺激組織排列、促進血流供應,讓肌肉與韌帶恢復正常功能。
此階段的身體狀況與注意事項:
– 受傷部位紅腫消退,但仍可能有僵硬、無力、關節沾黏的問題。
– 物理治療(徒手治療、關節鬆動術、電刺激等)是重點。
– 此時應開始恢復受傷部位的活動度與肌力。
✅ 推薦運動(不會引起疼痛為前提)
受傷部位:可開始伸展運動與輕度肌力訓練(如彈力帶訓練),促進組織修復。
未受傷部位:無限制,可恢復正常訓練。
原本從事的運動:可以開始嘗試,但建議從30% 強度開始,並佩戴護具(如護膝、護踝)保護。如果仍有疼痛,應降低強度或暫時避免。
第三階段:重回運動/職場(功能恢復期)
❗ 錯誤觀念:「不痛了=完全康復」
許多運動員或患者會在疼痛消失後,立刻恢復高強度運動,這其實是最危險的時期!
就像皮膚傷口表面結痂但內部仍在修復,軟組織損傷也需要更多時間來恢復組織強度。如果忽略這一點,運動時可能因組織強度不足而再度受傷。
此階段的身體狀況與注意事項:
– 關節活動角度與肌力恢復正常,日常生活幾乎不受影響。
– 運動時無疼痛,但組織可能仍未完全恢復強度。
– 需要進一步的運動訓練來強化受傷部位,避免復發。
✅ 推薦運動(不會引起疼痛為前提)
受傷部位:可開始完整的肌力訓練、平衡訓練與運動表現訓練,如敏捷訓練、爆發力訓練等。
未受傷部位:無特別限制,可恢復正常訓練。
原本從事的運動:應從50% 強度開始,持續觀察運動後是否有不適,並佩戴護具防護。
結論:受傷後應該運動,但要選對方式!
現代運動醫學已證實,受傷後適當運動有助於康復,完全靜養反而可能影響癒合、降低關節功能,甚至增加未來再受傷的風險。
關鍵原則是:「可以動,但不能痛」,並根據康復階段調整運動方式。
急性期注重「主動休息」,復健期逐步恢復功能,最後階段再全面恢復運動。
透過科學的運動安排,你可以更快、更安全地回歸運動場或職場,避免二次受傷!
階段 | 錯誤觀念 | 推薦運動(以不產生疼痛為前提) |
---|---|---|
急性傷害期 | 受傷後應該完全靜養,不能動,以免影響癒合 | 受傷部位:關節活動運動(ROM)、等長收縮運動(Isometric Exercise) 未受傷部位:低衝擊有氧運動(手腳自行車、核心訓練) |
復健期 | 受傷部位還沒完全恢復,仍應避免任何運動 | 受傷部位:伸展運動、輕度肌力訓練(彈力帶訓練) 未受傷部位:無限制,可恢復正常訓練 原本運動:可從 30% 強度開始,並配戴護具 |
重回運動/職場 | 不再疼痛就代表完全康復,可以立即恢復高強度運動 | 受傷部位:完整肌力訓練、平衡訓練、神經肌肉協調訓練 未受傷部位:恢復全身運動 原本運動:從 50% 強度開始,持續觀察並佩戴護具 |